Company profile
Company news
Cooperation
Home
Recruitment
Contact us
Business
Industry news
Industry dynamic
行业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
行业动态 / Industry dynamic
行业动态详情 / Industry news details

行业资讯

Industry news

全部行业动态

All industry dynamic

政策法规

Policies regulations

研发动态

Research news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广东中医药十年跨越式发展综述
来源:南方日报 | 作者:南方日报 | 发布时间: 2023-03-29 | 1599 次浏览 |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摆上突出的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要举措,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从春天出发,一刻都不能耽误。广东正在构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高起点推进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01驶入快车道: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

 

  十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勠力同心,相继出台一系列利好广东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文件。2020年4月,广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我省中医药事业驶入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的新轨道。

 

  十年来,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省中医药局党组正式成立,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中医药管理机构全覆盖。2020年,时隔8年,省委、省政府再次高规格召开全省中医药大会,绘制广东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施工图”。此后,广州、梅州、云浮、佛山等15个地市相继召开本市中医药大会。

 

  广东及时将改革发展经验上升为法规,让中医药发展“有法可依”。2017年,广东出台首个地方性中医药法规《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道地药材的保护和利用步入法治轨道;2018年,广东率先出台《关于连锁中医医疗机构管理的试行办法》,推动社会办中医机构连锁集团化发展;2021年10月1日起,《广东省中医药条例》正式施行,为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力度前所未有。省财政设立五类中医药工作专项资金,投入中医药事业发展资金达到44.88亿元,争取中央财政投入22.59亿元,有力推动我省中医医疗资源增长。

 

  中医药更加全面深入参与广东医改进程,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目前,全省21个地级市均出台了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在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中,广东遴选了169种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分值库,对中西医并重的病种,实行中医与西医病种“同病同治同价”。

 

  如今,广东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日臻完善,政策措施更加健全,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相对成熟的政策体系,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发展。

 

02独占鳌头:广东中医诊疗量占全国中医类总诊疗量的15%

 

  十年来,广东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完善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让中医药成为我省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力量。

 

  建设中医诊疗高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2018年6月,广东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出台。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先后进入建设名单,分别获得3亿元建设资金。目前,全省有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19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

 

  全省拥有2.39万个中医医疗机构,202家中医医院,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有39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有78家。全省市级以上中医院已基本达到“三甲”,县中医院全部按“二甲”标准进行升级。

 

  广东中医药家底厚实,专科优势明显。据统计,全省中医院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42个,省级重点专科142个,国家中医药特色专科80个。12家中医医院进入全国中医医院百强行列。我省在全国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四年(2018—2021年度)保持整体水平居全国第二位。

 

  广东中医药文化沁润深厚,基层老百姓对中医药服务有着强烈需求。至2022年,全省已建成180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覆盖,全省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89.97%的村卫生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已基本形成基层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让中医药服务更加触手可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比31.19%,居全国前列。



  “广东正努力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建成一个贯穿县(区)、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服务网络。”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说。

 

  广东年中医门诊总量峰值达2.17亿人次,约占全国中医类总诊疗量的15%。年中医出院量峰值突破242万人次。在广东,看中医已成为百姓的就医习惯。

 

 

03抗疫先锋:广东中医药全程参与新冠疫情防控与救治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这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阻击战中,广东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全程参与疫情防控与患者救治,彰显悬壶济世的价值与担当。

 

  疫情暴发之初,广东充分发挥中医药强省的底蕴和实力,第一时间组建省级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第一时间发布省级中医药治疗方案,为全省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工作提供指导。



  三年间,我省派出约400人次中医医务人员驰援兄弟省市,是全国派出中医医疗人员最多的省份之一。省内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救治中医药参与率达95%以上。

 

  “病人在哪里,我的战场就在哪里。”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忠德为代表的广东中医人不负使命与担当,多次逆行出征,轨迹遍布海南、上海等14个省份,以“大医精诚”诠释了“大爱无疆”,中医药抗疫获得了各地百姓认可。

 

  2022年4月5日,在广东中医医生带领下,香港中医医生进入新冠治疗中心(亚博馆)进行查房。“这是香港中医医生历史上首次进入‘红区’参与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患者的诊疗工作,是一项历史性突破。”徐庆锋说。

 

  当全球疫情蔓延,广东中医药战疫经验也走出国门,助力全球抗疫,传播中医药美名。

 

  2020年马来西亚疫情告急之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中国赴马来西亚抗疫医疗专家组组长李俊分享了中医在新冠病毒感染预防及辅助治疗方面的经验;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每天都有华人中医师免费为当地民众提供汤药;在老挝,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感染方案被写入第二版国家诊疗方案。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广东中医药认真落实“二十条”和“新十条”优化措施,推动发热门诊、重症救治、线上诊疗等中医医疗资源“三扩容”,筑牢预防、救治、康复和调养“四防线”,优化中药饮片储备、居家用药指导、院内制剂调剂、重症救治设备供给、基层人员中医药防治新冠技能培训“五保障”措施,不仅为实现“保健康、防重症”贡献中医药力量,而且为全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了坚强保障。

 

  中医药辨治疫病已有数千年历史,如今更添新气象。202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建设国家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2021年广东省国家疫病防治队伍和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相继成立,逐步构建分层分级分流的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体系。

 

04名医摇篮:筑牢人才培养根基,打造铁杆中医队伍

 

 2022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十年来,我省中医药教育蓬勃发展,中医药学科已形成龙头优势,人才队伍更加壮大、结构优化。

 


  院校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在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单位后,202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跃上新台阶,成为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同时,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等大学的中医药院系迅速壮大,发挥强大吸引力。目前,我省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办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在广东,岐黄之道薪火相继,杏林妙手、名医大家不断涌现。2022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林毅教授当选第四届国医大师。

 

  十年里,广东共新增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8名,12位专家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新增省名中医160名。2019年,邓铁涛、吕玉波、禤国维、周岱翰4人还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殊荣。广东还创新设立“邓铁涛中医医学奖”。

 

  广东挖掘培育10名专业领军人才,为354位省名老中医药专家设立师承项目,培养了一批名学术传承人。

 

  聚才筑梦,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东充分挖掘民间中医人才,实施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近7年来有1813人通过考试取得了国家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泉。十年来,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增长了47%,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量的比重持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在基层地区,中医药人才根基不断夯实,近五年新增注册基层中医全科医生6000余名,招收中医专业订单定向医学生2400多名。

 

  铁杆中医生生不息,正不断为广东中医药发展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05多元发展:中医药科研、文化、产业系统推进比翼腾飞

 

        十年来,广东率先实现由中医医疗“单线发展”向医疗、科研、产业、文化等多领域“系统推进”的历史性转变。

 

  2021年4月,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并正式启动建设。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前,广东已形成以“一室四院一中心” (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省中医临床研究院、省中医骨伤研究院,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为龙头的高水平中医药科研平台体系,重大平台建设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提升我省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中医药科技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33项,其中一等奖12项。



  中医药产业是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广东中医药产业发展势能强大,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在当前广东推进“制造业当家”的路途上,中药越来越成为生物医药领域投资开拓的“黄金地带”。

 

  ——广东中药工业年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占全国中药市场规模的10%以上,拥有广药、香雪、中一等中成药中国驰名商标14个,国家中成药保护品种69个。广东还拥有16个中药中华老字号,其中陈李济药厂创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是“全球最长寿药厂”之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青蒿素复方药物获得40个国家的专利授权。

 

  ——广东建设了12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国中药材交易的核心区,商品经营规模、交易数量与金额均居全国首位,中药材出口保持绝对优势地位,华佗再造丸成为出口国家和地区最多的中成药产品。云浮市通过打造区域性的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产业化种植样板区和中药产业加工集群,推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广东中药消费市场全国第一,中药配方颗粒市场份额占全国30%以上,有全国最大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破壁饮片生产企业,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居全国前列。



  中医药文化弘扬,润物细无声,却“无声胜有声”。十年来,广东建设了11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40家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基地、12条中医药旅游专线,数量居全国首位。此外,广东还开展了“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系列中医药文化活动、《国医大讲堂》大型系列讲座活动等,并推出纪录片《悬壶岭南》《秘境神草》等文化精品,在全国引发良好反响。

 

06阔步前行:借力湾区高地建设,探索中医药国际化新路

 

        十年来,借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广东中医药国际化进入快车道,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疟疾、艾滋病和肺结核并称为全球三大传染病。在非洲国家科摩罗,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素抗疟研究团队设计了快速灭源灭疟的方案。仅花费8年时间,这一方案就成功帮助科摩罗三岛实现疟疾零死亡,发病人数减少了98%。



  徐庆锋介绍,广东青蒿抗疟团队实施的青蒿素复方清除疟疾方案在多个疟疾流行国家取得显著成效,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广泛认可和欢迎,“青蒿素哌喹片”“化湿败毒颗粒”为世界抗疟和抗击新冠病毒感染提供了广东智慧和广东方案。

 

  粤港澳三地中医药文化同根同源,这为三地携手打造中医药高地奠定了基础。

 

  2022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印发后,粤港澳三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中医药界积极行动,推动了方案的落地落实。

 

  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粤澳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和“粤港澳中医药政策与技术研究中心”相继成立,目前入园医药类企业数量已达233家,成功推动18个中药产品在海外注册及上市。

 

  在粤港合作上,广东中医药界积极为香港建设首家中医医院提供支持,预计在2025年这家医院将分阶段投入服务。

 

  大湾区内,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开设中医药专业的高水平大学汇聚集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怀揣着中医药梦想赴内地求学。粤港澳三地共同培养中医药本科生人才逐渐成为趋势。2019年,澳门科技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订了合作培养中药本科学生的协议。



  徐庆锋表示:“我们将继续携手港澳,重点推进中医药领域三地规则衔接、制度衔接、要素相通,探索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医疗联合体,吸引符合条件的港澳中医师在内地公立医疗机构执业。”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回顾广东中医药十年发展道路,徐庆锋感慨万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东中医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取得了许多新成就、新突破,高质量发展局面已经初步显现。

 

2022年,广东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单位。这将是一次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徐庆锋介绍,展望未来,广东中医药发展将统筹推进新一轮中医药强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三大任务”,坚持“抓党建、建高地、育名医、补短板、强基层、推创新、兴产业、扬文化、保健康”并举,集中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与科研水平,为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贡献广东力量。

 

【来源:南方+,撰文:黄锦辉 李秀婷 粤杏林】





微信扫一扫,关注海博特
获取最新资讯